自去年開始,當港股經歷了數年的估值下調期,大家見到恒生指數終於穩定回升,不過其實受大眾忽視的不少中小型香港工業公司股價表現更理想,這些公司主要市場包括中國及歐美,生產基地已逐步由中國轉移至東南亞,而在非中國工廠的生產量,足夠供應給美國市場有餘,以迴避美國向中國貨品徵收關稅。當中具代表性的公司包括造鞋的九興控股(1836)及製衣的晶苑國際(2232),股價在2024年分別上升77%及51%,這兩間公司亦慷慨派息,若不計特別股息,派息比率分別高達70%及60%,以2024年尾收市價計,息率分別高達7.0%及7.5%,因中國正處於低息環境,所以受國內投資者歡迎,兩間公司亦已先後進入港股通名單,投資渠道更為便利。
我在近年也有參與一些中小型香港工業公司的網上網下業績會及管理層會面,留意到越來越多分析員出席,不少出席人數由數個增加至十多二十個,甚至數十個也有,可以引證此類公司越來越受到關注,伴隨而來的是估值水平提升,加上每股盈利及派息增長,出現「戴維斯雙擊」,股價也水漲船高,好像九興控股及晶苑國際,股價今年持續強勢,最高升幅分別達17%及41%。不過,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卻令局勢有所改變,雖然在4月2日公布政策詳情,事前已是人所共知,但市場普遍認為徵收東南亞國家的關稅會相對溫和,因此未作特別反應。可是當作出正式公佈時,因關稅幅度及覆蓋度比預期明顯更差,無論生產地是在中國或東南亞,關稅也很高,市場便擔心廠商需負擔多少關稅,及貨物需求因潛在加價而下降,每股盈利及派息將會受累,行業風險增加下,估值水平也會下跌,出現「戴維斯雙殺」,股價亦迅即大跌,今年升幅在數天內蒸發,可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於4月9日「對等關稅」實施不夠一天便作大幅修正,全球股市亦隨之而大幅反彈,因美國於未來三個月向東南亞國家徵收的關稅為基本的10%,限制了對中小型香港工業公司的負面影響,比先前最差情況明顯利好,不過美國這個全球第一大國朝令夕改的做法,事實上令營商及投資變得困難,大家會擔心會否很快又出爾反爾,香港公司會否被特別對待,在東南亞國家出口的貨品,也會如中國出口般被徵收100%以上的關稅?
資深投資者巴菲特認為關稅等同現今戰爭工具,雖然美國暫緩和全世界開戰,但和中國的「戰爭」持續,全球兩大國家博奕也為營商環境增添不明朗因素,其他地方的經濟也可能被波及,所以也會受利美國關稅的非直接影響。那麼在中小型香港公司中,有那些生意會不大受影響?首先,公司產品没有出口美國,或出口美國只佔非常少的份額,另外產品本身形同必需品,有著剛性需求,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會即時想到兩間成藥公司,白花油(239)及健倍苗苗(2161),前者產品香港人應很清楚,後者產品品牌則包括保濟丸、何濟公、飛鷹活絡油等,近年更大肆宣傳將老字號活化及年青化,並開拓跨境電商渠道作內銷,增長性比白花油強。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CIO) 執筆之時,筆者授權/基金客户持有健倍苗苗(2161)及晶苑國際(2232),並會按不同股票的風險因素配置在不同產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