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三寶」是指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的「香港年金計劃」、「安老按揭計劃」及「保單逆按計劃」,算是香港政府主理的受歡迎項目。當中「香港年金」最簡單,年滿60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便可申請,假設60歲申請,整付保費金額$1,000,000,男性及女性的終身可收保證每月年金金額分別為$5,100及$4,700,年金派發率分別為6.1%及5.6%,表面看比港元「定期存款」年利率吸引多了,是否這樣,做個比較最實際。
先由最簡單的想法說起,年金常常被認為用來「鬥長命」,假設是上述例子的男性,每月收$5,100,即每年收$61,200,16.34年便可共收到$999,600,之後再收便可多於最初付出的$1,000,000,算是有賺。不過,聰明的你,應該知道有「機會成本」這碼子事,拿什麼去比較,「香港年金」始終是一個極低風險的金融產品,主要風險在發行人,因此以港元資產論,最容易做到及最流通的便是銀行的「定期存款」
現時港元「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應該在2.5%水平,因為現在做的是非常長期的比較,保守點將年利率定在2%。假設一個60歲男性不申請「香港年金」,將$1,000,000在銀行做12個月「定期存款」,年利率2%,每年連本帶利續期,29年後即89歲,累積金額約$1,770,000,和「香港年金」累收29年相約,即打和點由16年34個月延長至29年,到89歲才能「鬥長命」成功,是否這樣便可推論「香港年金」不化算?又不是這般簡單,因為還要考慮「現金流」這碼子事。若果要靠此$1,000,000產出的現金流去生活,「定期存款」每年收到的$20,000利息便不可以用來續期,「香港年金」的「鬥長命」成功時間會是24.27個月,不過需考慮每年少了$41,200的現金流入,是否可以繼續生活下去。
不過,我更有興趣用投資角度去衡量比較,適當的資產配置為理財的重中之重,而在香港生活,港元資產始終需要佔組合資產一個部份。假設這位60歲男性完全不靠此$1,000,000產出的現金流去生活,但這筆錢只能承做低風險投資,那麼情境一是申請「香港年金」並可以用每年累收的年金金額連本帶利做「定期存款」,不申請「香港年金」而將同一筆資金連本帶利累做「定期存款」,結果在20年後即80歲,兩個情境的累計資金便打和,約$1,480,000,從第21年開始,情境一的每年所收「定期存款」便會多過情境二,其後差距越來越大,而情境一每年還會收到情境二無法收到的年金$61,200,令其後兩個情境的累計金額差距越來越大,到在25年後即85歲,起初申請「香港年金」的情境一累計金額已達$1,960,000,而一直只做「定期存款」的情境二累計金額卻只有$1,640,000,原來用投資角度去操作是可以有另一個效果。
不過,年金本質是一個「鬥長命」的金融產品,若果以上例子中的這位60歲男性在80歲前身故,雖然「香港年金」有「105%保障」(即當申請人不幸身故,但累計已領取的年金金額未達整付保費的105%時,受益人將可以繼續領取餘額,直至金額達標,或選擇一次性領取餘額),情境二的累計資金始終會較多,假設在70歲身故,會比情境一多出10%。另外,若果申請人在「香港年金」生效後有特別事故需動用到這筆錢,取消計劃便沒有任何保障,並會有所損失,若果有這個擔心及考量,情境二明顯是較靈活的選擇。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C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