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曾否決掉某本投資書的思考 - 中原博立
對曾否決掉某本投資書的思考

對曾否決掉某本投資書的思考

近期閱讀了一本叫做<<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的書,繁體書的書名翻譯比較糟糕,叫做<<華爾街之狼從良記>>。作者Guy Spier是美國避險基金海藍寶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創造了比較優秀的長期報酬率。一年多前筆者其實已經有聽說過這本書,最近機緣巧合下又重新遇上這本書,就把這本書看了,看完發現還是有不錯的收獲。不過這篇文章的重點並不是這本書的內容,而是為什麼當時我會否決掉這本書。

我第一次看到關於這本書的介紹時一開始是類似這樣寫的:「這本自傳是一個基金經理的故事,他從牛津大學畢業,又從哈彿大學獲得MBA,然後加入了美國一間後來變得聲名狼藉的小投資銀行。這間小投資銀行後來關閉了,他也因為這段經歷找不到新工作。他的猶太人家族突然叫他管理1,500萬美元的資金,他這才獲得了新生。」因此我一開始否決的理由很簡單:我沒有這樣的家族,所以學不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一些東西。第一點是,作者沒有迴避這個極為有利的因素,反而在書中很坦然、詳細地表達了這件事情,其實這個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必然會遭人詬病。一般來說,我們看企業傳記、成功人物的故事,往往都會強調創辦人是怎樣白手興家、如何從低做起,排除萬難一步步地走上那個位置,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比較勵志和振奮人心。這些故事的廣泛存在固然會有時代的因素影響,但是有時候也很難說是否因為這類型的故事才能迎合讀者。而且我們其實也很難證實創辦人是否真的是白手興家,是否真的很少程度來自外界的幫助。後來也聽過一些例子,是到了後期才承認有家族的扶持。

同時這個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這筆初始資金固然對他的成功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很難說只要有一筆初始資金,就能夠做到長期優秀的報酬率,因為這筆資金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但結局也可以是敗光了所有資金。

第二點是,我們有時會因為一句說話、一個爭議或一個缺點而否決掉一個人,或者不喜歡那個人就任何說話都不同意,或者喜歡那個人就什麼話都聽得入耳,但其實這樣未必是好事。因為有時候一句說話是否正確,並不取決於出自哪個人。「Guy Spier的成功家族資源是很重要的因素,我沒有這樣的家族,所以不用學了。」「巴菲特有這樣的成功出生在美國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不是出生在美國,所以不用學了。」如此無限延伸下去,我們就會什麼都不用學了,就會無法成長。

因此我們需要客觀承認,作者說的話不能照單全收,他的做法也不能全學,因為有很多天生的資源優勢絕對是我們學不來的。但是作者對大學時期同學的觀察、第一份工作裡面的經歷、金融海嘯時期遇到的極端人性情況、如何打造一個對心智有利的環境、如何建構研究程序、如何決定該不該跟別人討論持股,裡面均有了詳細的討論。而這些都跟他天生的資源優勢沒有太大關係,依然有在我們的位置裡可以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卓穎姿,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研究團隊/中原資產管理高級分析員

中原博立

「博立」品牌,由兩位知名及經驗豐富的投資總監 - Michael Kan 簡志健 和 Larry Hung 洪龍荃共同創立。他們除以價值投資為基礎,更重視公司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及增長潛力,致力發掘可持續增長且有機會被重估價值的公司。他們非常重視公司質素,勤於公司專訪,深信投資決策應該根據基本研究及分析而決定。他們也極其重視風險控制及操作紀律,投資風格經歷多年實戰的驗證,長綫回報傲人。

中原「博立」全權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